里约奥运会尘埃落定,回过头看看,金牌榜上中国不敌英国至少是一部分国人无法接受的事情,而很少有人去谈论,我们比美国少了20块金牌,奖牌总数少了54块。
对于一件事情感到习惯之后就不会产生抵触。
从1996年开始,美国人的屁股几乎就长年粘在奥运金牌榜首位不肯挪窝,除了北京奥运,金牌最少的一届雅典奥运会也拿了35金,最多的两届四年前的伦敦和现在的里约,金牌数都是46块。
美国体育一如既往的强大,但有一点我们恐怕都没想到,美国人对于奥运其实并不那么关心。
体育从不只是竞技
美国和巴西没有时差,但据NBC统计,这次看奥运直播的人不到10%,美国的媒体对于本国运动员得奖牌的消息都是普通的报道,不打破个奥运纪录你都别想“抢头条”。
还有更奇葩的呢。美国的奥委会其实连个官方机构都算不上,只是一个民间组织,不从政府拿一分钱,完全靠赞助为生。
对于奥运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也根本无法调动全国的力量,通过国内选拔赛“一枪定胜负”挑选当年成绩较好的选手去参赛就得了。
那么一个不在乎奥运和金牌的国家凭什么能把奥运会变成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答案其实也不神秘,过去很长时间我们都在谈论美国的全民体育,谈论美国人对于运动的喜爱。
到了奥运会上,这种因果关系带给我们的冲击变得更加巨大。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看美国校园题材的影片,男主角通常都是篮球队、橄榄球队的一员,学霸基本是把不到妹的。
事实上,就连华尔街上的精英也都是狂热的体育迷或者健身狂人,那里一年一度的十项铁人赛上云集了22岁到62岁不等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
美国举重不行?看看数据吧
美国人对于体育的热爱是渗透在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的,健身才是最终目的。
这里也有一个例子,在奥运会举重比赛中,美国人绝对谈不上优秀,甚至报名参赛的人都寥寥无几,但美国国内的一项统计显示,国内喜爱和从事举重运动的人超过了3400万。
同样美国在奥运会自行车项目上也算不上强势,不过国内从事自行车运动的人超过4000万,这比自行车金牌大户英国又强了不少……
和中国大多数老百姓更多还停留在体育的欣赏者和观众层面上时,美国老百姓本身就是体育的体验者。
美国群众体育如此之火,直接催生了美国的社区体育和校园体育的发展。
去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加州阿罕布拉市只有10万人口,但全市有5个公园有休闲体育设施,两个公园有游泳池;同样,在过去的12个月中,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90%的受调查居民使用了公园或社区中心配套的休闲体育设施。
至于美国的校园体育,某个层面上看,几乎就是支撑美国代表团在奥运上争金夺银的全部基石,但一个美国奥运选手,不管他最后拿不拿金牌,接下来都得参加学校的考试。
体育甚至奥林匹克原本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终极目标。
美国媒体在计算奖牌时,也是按照奖牌总数来排列座次,而非金牌总数。
美国人为啥那么爱“一枪定生死”?
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美国人不太关心奥运会,但对于博尔特不参加选拔赛借助医疗豁免特力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几乎没有人持赞同看法。
这不是因为博尔特长年压制美国选手加特林,在美国国内大家更讲究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所有人都得参加奥运选拔赛,都得“一枪定生死”。
美国今年在奥马哈举行的游泳选拔赛,售出了22万张门票,最便宜的要40美元一张,最后一个比赛日的前排通票售价高达1100美元,这是为什么?
当然,关于选拔赛的制度是否有利于最好的选手参加奥运,或者有利于选手在奥运时处在巅峰状态,这的确存在争论,但美国人对此真的不在意。
不过,在里约奥运闹出女子接力独自重赛的“丑闻“后,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实在不敢恭维。
但总体而言,拥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拥有着先进的社区体育和校园体育的培训选拔机制,原本并不那么看重奥运会的美国却总能在这个世界体育的巅峰PK中胜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我们是继续抱着过去的机制,把宝押在少数专业的尖子选手上,还是让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以强大的群众基础催生优秀的运动员?